人物
时段
朝代
“陈经正” 相关资源

別集類
 同条万物生于太极而亦各具太极则虽曰仁在万物。未为无理之言云云。
仁是吾心所具之生理。其体足以涵万善。其用足以贯万事。今见万物之各具一太极而谓仁

在万物。则所谓仁者离内而外。舍心而物矣。 陈经正
云。我见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。程子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正是说破此病。
 第四条 (第 517L 页)
 按。戒惧就全体上说而敬就直内上说。谨独者省察于几微之际而义方者裁度乎事物之宜。其立言地头。微有不同。然敬者贯动静彻表里一显微之工。而自谨独而精之。至于应物之处。无少差谬。则其用工实处。固无不同矣。
读存斋答琴仲素书
知满腔子是恻隐之心。则知盈天地无非此理。盈天地之理。即是满腔子之恻隐。故云万物一体。更无内外之别。然即此腔子内。体认恻隐之心。推而达之腔子之外。则本立道生而天下之理得矣。若徒知理无内外而欲求之腔子之外。则茫茫荡荡而无交涉矣。 陈经正
只知理一而不知其分之殊。故程子答之如此。盖言理之在人者虽同而我之为我者各异。不可认物为己 (第 267H 页)
为体之真也。又曰。泛言同体者。使人含胡昏缓而无警切之功。或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。其答南轩书。既引伊川答 陈经正
之说及知言所谓释 (第 345H 页)
 伤急不容耐之。病深以为苦。盖伤急不容耐。先生之所尝自病。而欲得伯恭相处。以其有责善规过之益欤。浚弼气质。柔弱太多。所以做事。每有缓不及之叹。未知何以则可以矫革得也。
东莱尝患粗暴。读论语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。觉得意思一时平。盖善变气质者。故先生欲得相处以自效耳。柔病害事。果甚于刚病。然志之所笃。气随而生。常持勇往直前之志。则可矫革得缓不及事之弊矣。
  陈经正
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之说固有病。然仁者。以天地万物。为一体。一个恻隐之心。充塞周遍。满腔子只是这个物事 (第 380L 页)
荡无交涉。如 陈经正
所云我见天地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矣。释氏和虚空沙界为己身。而不敬其父母所生之身之类。皆此一般 (第 41H 页)
 人亦我也。我亦人也。故圣人无我。物亦人也。人亦物也。

故圣人无物。能无我则能无物。
说得太高。未免有病。 陈经正
云。我见天地万物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矣。伊川答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圣贤之言。平易切实。不 …… (第 251L 页)
 

愚谓此言圣人大公之道。故为说如此。非愚说得高。乃圣人之道高故也。伊川答 陈经正
之问。只是对学者言耳。尝闻程子之言曰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莫非我也。知其皆我。何所不尽。邵康节曰。 (第 253L 页)
 愚闻孔子曰。发愤忘食。乐以忘忧。明道先生定性书曰。与其非外而是内。不若内外之两忘。两忘则澄然无事矣。然则忘字。非愚创说也。明道先生又曰。圣人之喜。以物之当喜。圣人之怒。以物之当怒。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。然则圣人之于忧乐。亦当如此矣。大学曰。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。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是也。孔子所谓乐以忘忧。但言其好学之笃耳。大抵忧乐二者。不可

留着心胸。苟有所偏系则必乖中和之道。故曰不若忧乐之两忘。来喻乃谓转入无形影处去。不审如何。
一。人亦我也。我亦人也。故圣人无我。物亦人也。人亦物也。故圣人无物。能无我则无物。
 来喻曰。说得太高。未免有病。 陈经正
云我见天地万物本吾一体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矣。伊川答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圣贤之言。平易悫实。不如 (第 264L 页)
此莽荡无交涉也。
 愚谓此言圣人大公之道。故为说如此。非愚说得高。乃圣人之道高故也。伊川答 陈经正
之问。只是对学者言耳。尝闻程子之言曰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。莫非我也。知其皆我。何所不尽。邵康节曰。 (第 264L 页)

 伊川先生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此书上下文义未晓。盖既见得在我之理。即万物一体。更无内外之别。 陈经正
所见。乃不能识得于此而反入释氏。故程夫子戒之如此。言物我虽一理。而不能无宾主之分。犹他人食饱。公不能 (第 33L 页)
无馁也。如此看不至差却否。
此条所论。大槩得之。知满腔子是恻隐之心。则知盈天地无非此理。盈天地之理。即是满腔子之恻隐。故云万物一体。更无内外之别。然即此腔子内体认恻隐之心。推而达之腔子之外。则本立道生而天下之理得矣。若徒知理无内外。而欲求之腔子之外。则茫茫荡荡而无交涉矣。 陈经正
只知理一而不知其分之殊。故程子答之如此。盖言理之在人者虽同。而我 (第 33L 页)
  别纸
程书分类。当初只欲大槩区别。再为勘正之地。故凡叠出与讹误处。一例放过。今须仔细下工如何。○来纸第二段两程改正云云。未能晓解。甚叹神思之衰落也。后便更教如何。○来纸第三段或云淳或云正叔者。明是淳上缺一伯字。恐不可不补也。○杨本外书一卷第一板 陈经正
一段。不宜在理气天文地理之类。欲移置释氏类耳。同板先生曰有人问明道先生尝问于伊川此两段。亦不当置此欲 (第 39L 页)
 朱子所谓生于形气之私。此私字。非私欲之私耶。真西山谓私。犹言我之所独耳。当从西山说耶。
朱子初年。以人心为人欲。晚年。以为形气之私。是指

食色等而言也。伊川尝谓 陈经正
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是只属乎己而不能通乎彼此之意也。西山所谓独者。正朱子晚年之见也。何可有所从违 (第 182L 页)
伊川每食必饱之语。谓之 陈经正
问答者。记之误也。盖每食必饱。自是常理。而先生谓之怪事。是似近于善谑之意也。其语韩持国一段。亦似戏语 (第 399L 页)
犹荆钗布裙也。)六板○挹灏(春翁考清坐公亭名。在怀德邑近。先生作记文。)○炭松(炭翁,松崖)公无馁乎 (陈经正
云。我见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为我。伊川先生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)○载令(未详)○洪 (第 324H 页)
  别纸
心在条。 批教引湖上心无出入三说云云。健休谨因第三说而更加考究。夫心之为物。全得太极浑然之体。是理虽曰具于方寸之中。而周流贯彻。逼塞充

满于天地之间。无分段无间隔。初不可以中外限之也。是则举天下之物。而固未出乎境界之内者也。然其虚灵知觉之妙。则固主于身者也。故虽言境界之大。而亦主我而言。细观心虽主于一身一句。亦可见矣。此即所谓就人身上。指出此理充塞处。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。更无内外之别者也。若泛指天地万物。而虚灵知觉在于是。则不几于 陈经正
所谓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者乎。惟其理之无内外也。故应物之际。虚灵知觉之用。贯乎事物而无不在焉。惟其虚灵 (第 356H 页)
而物矣。 陈经正
云。我见天地万物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。程子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正是说破此病。)而万物所以 …… (第 470H 页)
分言之则不能不殊。在我则我底为大本。在你则你底却为大本。 陈经正
乃云我见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之所为我。是知理一而不知其分之殊。是不知主我为立大本底道理。故程 …… (第 477H 页)
处。最为亲切。若于此见得。即万物一体。更无内外之别。若见不得。却去腔子外寻觅。即莽莽荡荡。无交涉矣。 陈经正
云我见天地万物皆我之性。不复知我身之所为我矣。伊川先生曰。他人食饱。公无馁乎。正是说破此病。亦云释氏 (第 478L 页)
 

同板○必有事焉。却是见得此理而存养下功处。与所谓纯是道心者。盖有间矣。然既察其本原。则自此可加精一之功而进夫纯耳。中间尽有次第也。
程朱此一义。终恐推之太过。盖舜之三言。只说中功夫。是欲就人心道心上。择其中者而执之而已。及其功夫已熟。则人者自底于天耳。非舜本欲着天功夫也。今以精一之功。若作天功夫然者过矣。非本旨也。
 同板○答张敬夫问目。 陈经正
云我见天地万物。皆我之性云云。
天地万物皆我之性。是佛意。此与万物皆备于我不同。天地万物之物。禽兽草 (第 454H 页)
  

答族叔子强(丁巳)
下示文字。考据周详。议论精切。有非浅劣所复措辞者。然比来鄙见。却与初不同。故更以陈说而求教焉。窃观莽荡无交涉。认物为己此二句。皆出于朱书。满腔子恻隐之心一段。而元来只是一串病痛。故朱子既说莽荡无交涉下。引程子答 陈经正
及胡氏知言中所说认物为己之弊。而以为说破此病。此病即上文所谓却去腔子外寻云云也。盖所谓满腔子是恻隐之 (第 316H 页)
。则莽荡无交涉。曰。以理言之。固为一体。以分言之。则不能不殊。在我则我底为大本。在你则你底却为大本。 陈经正
乃云。我 (第 487L 页)
云云。)
○腔子外是甚底(江民表语。)
当时各下一转语((朱子答林择之书)请诸公下语。已各有说。) 陈经正(名贵一。永嘉人。程门人。)
黄毅然(名义刚。临川人。朱门人。有癸丑问答。)
退溪先生文集考證卷之五
 第二十卷 书
  
答黄 (第 366H 页)